您现在的位置: 天南地北邵阳人 >> 宝庆文化 >> 邵阳文学 >> 正文 |
邵阳县文联、作协河伯岭采风六 | |
作者:夏启平刘… 编辑: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0-8-15 20:07:23 【字体:小 大】 | |
|
邵阳县文联、作协河伯岭采风佳章(五)
河伯采风散记 ● 作者:银朝虹 6月2日,应约同去河伯采风,与许多的文人墨客们共赏自然美景。一路的颠簸,很荣幸跟青年才俊马编(《邵阳日报》副刋部主任马笑泉)和恬静的女诗人尘子(刘卫)同车,一路听他们讲述着对文学的挚爱,才知天地间,我似乎犹如那格格不入的天外来者。 河伯乡政府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走过古色古香的风雨桥,桥下哗哗的流水一路欢歌笑语。我雀跃那间距2米的分支小溪水,嬉戏地迎接着它的欢快气势,倍觉怡然爽心。桥亭上有关羽的圣像,守卫着风雨桥过往人行的安全,祈福一方的平安。桥边的香炉里还残留着不曾燃尽的烛根,问肖老为何香炉像是两层,肖老告诉我土地庙的香炉都只有一层,型似的两层是为了美观,上层的炉口是为了吹风之用。我低头探究,确如肖老所言,内为全空,实是一层。很高兴,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 来到小石林,大伙都说像是来到了昆明的石林。看来闻名暇耳的昆明石林风韵在我县这偏远的河伯亦能窥一斑而见全豹。惊叹石林的秀丽之时,豪爽大气的吕姐发现了悄悄依附在石间的雷公丝,柔柔地,含羞地像是待嫁的姑娘。雀喜间,我们开始张罗着它的归宿。轻轻地提起它,审视一下它姿态的优美,便将不曾反抗的它收入篮中了。在间隔突兀的石尖,我们登上跳下,全身放松,像回到不訋世事的儿时,感受舒畅。 车十分辛苦地驶过一段淤泥坑洼的小路,来到乡里人家吃特色的农家饭。大碗的腊肉,飘香的石笋,野味的狸子,还有待为贵宾的东坡肉,席间喝酒畅言,谈笑风声。豪爽快乐的刘老师甚得酒力,不拘一格的酒辞令人阵阵捧腹。吕姐与培老两大文才,惹起了文学探讨之声,应者甚众;吕姐把酒当言,八分醉于那掷地有声的煽情见解中。博学多才的艾主席依然传授着活在当下的激情,谦和内敛的夏副主席虽言语不多但时有真知灼见助兴,还不忘忙着给大伙夹菜打饭。 登上河伯山岭,山上一棵一百多年历史的红豆杉相思树流传着不同的民间故事。最形像的当数绑富人示人头的故事了。绑一富人家儿女,若富人家不拿来银两,便撕票杀人头挂在相思树上示众,吓得那些为富不仁的地主们不敢轻易欺负乡亲。相思树直径大概有三个人拉手合围的长度,树上枝条葱绿,不见有枯朽的痕迹。有几处树杆上重新又长出了小型树,就像袋鼠妈妈的孩子。培老一首“红豆生南国”又让大家想起了王维相思红豆的情结。乡刘书记此时向我们说起了河伯岭的来历,相传岭上原有五座庙,每年由一座庙的僧人向天神求雨,以滋养稻田庄稼,力保每年的丰收。只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庙宇已不复存在,但有关河伯求雨的故事还是流传了下来。放眼望去,数山间,绵蜒相连,云雾缭绕,一处连云的半山腰间,还住着两户人家,木房木梯,不知是何处高人隐于此,还是高寿的老人坐享着天成的自然氧吧。隔绝着尘世,此处的安宁,唯闭目享受了。 沿着小路往下走,继续享用这天然的森林浴,呼吸着清新的树香,延续着自然的暇想,路间一小戳泉水,一只黑俊的四角蛙淌过,我们俯下身,仔细地把捏了它,它却轻快地逃走了。路两边各种不知名的小花,淡淡地紫,浅浅的黄,或含蓄而温柔,或热烈而奔放。有人摘下几朵,置于鼻间,深深吸闻。还有那低矮的青松树针,垂坠着雨后的点点细珠,不忍滴下,像是在彼此诉说佛像前那风与雨露的千年爱情故事。 留恋着山间的美, 缠绕着这醉人的云山雾海,天色渐暗间,河伯漫地渐熟的烟叶,承载着经济的方向,一路欢送我们完成了愉悦的河伯之行……
河伯岭小游速写 ●作者: 唐湘鹏 县卫生局70岁的退休干部易延春同志深怀爱乡之情,不忘河伯家乡的美好旅游资源,以拳拳之心关注着家乡的发展。总想倾力将家乡鲜为人知的美景宣传出去,吸引有识之士前来开发这块古老而焕发青春的热土。 去年就邀我去拍摄他家乡的照片,由于他还是模范丈夫,10多年一直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因而难以离开。加上车子难求,向导难物色,天气难适合,乡政府联系不够,所以迟迟难以成行。 今年,易老又多次与我商量到河伯岭去采风之事,还特地绘出旅游景点简易地图,特地登门约我去拍照。他这种情神感动了我,决心助他完成这一心愿。 11月22日,我邀请县摄影家协会主席易文胜、县工商局摄影爱好者刘贤民、照相社的张共鸣等4人和易老及向导,还有河伯乡人大副主席易小卿陪同下,一行9人迎着暖融融的冬日阳光,向着河伯岭进发。 由于大家都要上班,一天时间就只能就近浏览了。于是,我们决定走“发河坑”这一线路,巍峨连绵的群山高峰屹立在面前,让我感到自然的浩瀚,人之渺小,怀着敬畏和欣赏的心情走在山脚谷中。 淙淙流淌的清澈见底的小溪水从高岭间欢快跑下来迎接我们,棕色的、紫色的、白色的、灰色的等大小鹅卵石为我们铺成一条五彩路,不时还听到小鸟儿在高兴地叫着“欢迎!欢迎!”,偶尔还会发现小鱼和螃蟹亮相。由于时值寒冬,动物鱼类也开始冬眠了,向导在半山溪流石头翻出一只螃蟹,让大家高兴了一回,忙拍下这位久违的山里的小朋友。 循着山溪水的足音,沿着羊肠小道我们边走边欣赏美好风光,一边尽力捕捉美丽的镜头,色友们用自己的审美观,品味着奇景美色,不时地听到快门的“咔嚓!咔嚓!”声。阳光从山顶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更让大山森林充满诡谲神秘的色彩。湛蓝的天空,偶尔飘过几朵白云,山坡杉树杂柴丛生,从中窜出几棵红枫格外耀眼。一片片翠竹在阳光照辉耀下,十分壮观秀丽。一路上腾草莓从荆棘丛生中露出红红脸蛋望着你,让大家不由自主地伸出手去摘几颗塞进嘴巴,边嚼边品味着甜津津的余味。 大家不时地或蹲或站,或猫着腰,或侧卧着身姿捕捉各自的拍摄目标。两只脚在小溪中不时跳跃着踏着偌大的鹅卵石,穿越在攀登的山路上。小蝴蝶也在身边翩翩起舞,金黄色的山菊花从不同方向散发出浓郁的迷人花香。 登上半山腰,看到村上修建的自来水池,清凌凌的泉水比镜子还透亮,真让人嫉妒。老百姓喝着这种没有污染,免费的真正的矿泉水,真爽呀!为了减轻负担,大家开始品尝乡政府准备的糕点饼干,乘机也多喝几口难得一饮的好泉水。 往上走去,突然听到邓老师的喊声,我回头只见他在路边草丛中扒,果然看到草丛中一簇簇拥生着鲜红小花瓣,上面还有白中带灰黑的小种子。向导说这是野百合,真是漂亮。我忙拍了几张,还小心翼翼地采了几棵拿回家,准备培育一下。希望能在花盆中长出如此美花,岂不常常目睹芳容。 在路旁我发现几棵树叶像杉树却又不同的树,在白仓四尖峰我也曾发现这种树,却不知道叫什么树种,易副主席告诉我们,这就是国家二类保护珍贵树种红豆杉。易老还说,这个树结的红豆很好吃,还能治病抗癌,难怪云南被偷盗剥皮走私的多呀?今天终于在家门口,看到这一珍稀树种了! 登上半山顶,真有极目楚天舒,一览众山小之感。站在这里看到山下不少村庄和阡陌,还可以看到白仓四尖峰被烧秃的山岭。也有点荣辱皆忘,心胸坦荡之感。 再往上横过山径就到了“发水坑”,原来这里是一个岩石半坎地水凼。当地人叫“脚盆塘”,现在又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浴仙盆”。水凼底是红褐色,水清如镜,下面是深谷,春天发水季节,水大直下不亚于庐山瀑布。深谷对面山坑是陡峭岩石,不同颜色的树叶覆盖上面,更显郁郁苍苍,深不可测。遗憾无法下去拍照,只好在上面选取镜头。在这“脚盆塘”上面是七十年代修的坝基和水泥抬炉,曾准备利用这里的水资源建电站,可惜半途而废,成了历史遗迹。坝上的水在阳光照耀下,透现出斑斓多姿的色彩,清蓝色的底,褐黄色的野芋根,褐青色的树枝,深绿色的芋叶,青黄色的野草,镶嵌着一幅绚丽的画面。让大家惊叹不已,不停地掀动着快门。 当来到又一个高山顶,大家都汗涔涔,气吁吁了。便坐下稍歇片刻,我就给老易和唯一随队的美女拍张照片。这时大家都上来了,我提议在山顶拍张合影留念。大家一致赞同,便集合成两排连拍两张,接着开始返航下山。 上山艰难下山易,脚步特别快。大家开始留心脚下和山溪水中的美景,鲜红的草莓引起大家嘴馋,多彩的野花吸引着大家的眼球。 我看到一株菖蒲草长在石头上,溪水从叶下流下去,依然青绿勃发,岿然不动地立在水中。真有点大将风度,中流砥柱之态。我油然起敬意,忙拍了几张照片。邓老师见状也俯下身去拍照,觉得很有趣。 走在回头的下山路上,视觉又有不同,大家依然继续捕捉自己动心的镜头。约一个小时,我们又回到山的入口源头村。在这里新修的公路桥上,大家休息一下准备去对门拍摄青龙岩洞与水坝。 这时,摄影协会易主席只顾看风景,忘了看道路,一脚踩翻桥边下坡的石头,一个趔趄跌下小溪。只见他身背行包,胸挂相机,却接连踉跄三下竟没倒下去。我真担心他不是脑壳或者相机摔在石头上,都将有不小的损失。谁知等他爬上来,却无大碍,大家为他捏了一把汗,庆幸他没吃大亏。稍事整理,处理伤口又前进。 青龙坝是个小电站,既发电又碾米,可是因为漏水无法发电,所以农民正在爆破施工堵漏。见我们到来又意外又高兴,有个农民连喊叫我给他拍照片,我乐意为他们留下劳动者身影。这里的水就是青龙岩洞中流出来的水,终年不会断流,尽管今年冬旱枯水期,仍有几架水车的流量。 青龙岩洞口宽敞,这里据说是太平天国起义军曾驻扎的山洞,洞口有青石垒成的防守石门。向导打着电筒引导我走进洞中大厅,地面坑坑洼洼不少像柴火灶坑,上面钟乳石林立,有五根大乳石柱直立天地,大厅左侧是地下阴河,现水断流了。头顶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悬挂在上,让人有进入仙境之感。年青人向洞里进去一个仅个人能爬过的洞口,想继续向前看看,但照明工具不行,只好退下来。地面遍是蝙蝠的粪肥,可见洞穹上藏了多少暗夜小精灵? 出洞来到土公路上,乡政府的面包车已在此等候。我们又向杨青村奔去,原来村有处小石林,怪石嶙峋,或挺拔、或石上顶石、或石洞曲折、或相拥相依,十分好看。柏树杂柴掺杂其中,更给石林倍添幽静。一座崭新的农家乐饭馆已经落成,很快就可以迎接八方来客。 再往前走是杨青村大院子,易老带我们去山边石岩洞穴看一块古碑。说是这里从前村里总闹鬼,后来刻了这座镇鬼碑就再没发生此事。听此话使人觉得匪夷所思,遗憾石碑上字迹已模糊不清难辨了。 村口水塘岸边三棵柏树成为村里一道亮丽景观,老远就十分抢眼。其中一棵已两人合抱不到了,可见远在上百年树龄了。但是仍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至此,太阳也恋恋不舍地躲进云层中,天色暗下来了,我们也带着兴奋的快乐心情踏上归途。我们今天参观的景点还不到六分之一,留待我们去欣赏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物特产还多着呢?尚等待我们再来潇洒走几回。我独行侠更要细细地去踏看,扎实纪录这一旅游开发胜地的景色,让更多人来这浏览参观这个风水宝地! 2009-12-6
|
|||||||||||||||||||||||||||||||||||||||||||||||||||||||||||||||||||||||||||||||||||||||||||||||||||||||||||||||||||||||||||||||||||||||||||
[返加上层] |
【相关文章】 |
邵阳县文联、作协河伯岭采风… 邵阳县文联、作协河伯岭采风… |
【相关评论】 |
【发表评论】温馨提示:匿名发表不需要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