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邵阳人网欢迎您!今天是
   
    
  
民风民俗
戏曲杂艺
文物古迹
方言土话
邵阳文学
邵阳姓氏寻根
宝庆文化研究
文化资讯
中华传统文化
专栏作者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图片信息
老乡企业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天南地北邵阳人 >> 宝庆文化 >> 戏曲杂艺 >> 正文
邵阳南路花鼓戏
作者:县党史办  编辑:admin  文章来源:县党史办   更新时间:2010-5-22 13:37:15  【字体:

邵阳花鼓戏,作为戏曲形态存在,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邵阳花鼓戏有东、南、西三路之别:东路花鼓主要流行于邵东县;南路花鼓戏主要流行于邵阳县;西路花鼓戏亦称“阳戏”,主要流行于洞口、武冈等县。

邵阳南路花鼓戏,由当地民间歌舞“打对子”发展衍变而成。早期多为社火性演出,逢年过节,乡间盛会,临时邀集,抹粉更装,演于村镇、院落、街头、广场,嗣后变而为自发性组建之半职业性或季节性班社。清道光年间始有职业性江湖班社。结班以简易行箱为主者,谓之“行箱班”;以一、二家庭为主者,谓之“家班”。邵阳南路花鼓戏之盛行,最迟当在道光、咸丰年间。在其形成、发展中,艺人们常与百戏杂技、、踩软索之艺人合班演出。南路自古以来,不少人(女性居多)为谋生计,以抽牌看相、踩索子、唱调子、打霸王鞭、耍杂技为业,终年奔波,来往于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等地。其后,踩索子与唱调子者相结合,边踩索子边唱调子,踩索者妆旦,保护者妆丑,配以表演、音乐,进而学点“对子花鼓”,籍以招徕观众。偶与花鼓戏艺人合班演出,更是求之不得。早期花鼓戏艺人均为男扮,为实现其培养一代坤伶之夙愿,艺人们亦乐意结合。久而久之,踩软索的女艺人便身兼多种技艺,日里踩索子,夜晚唱花鼓戏,“一付索子走天下”,尔后,不少百戏女艺人纷纷投师学艺,改习花鼓。兼之班社多系以一、二家为主邀集数名艺人组成,其班主之妻儿子女、姐妹,多随班外出,践班学艺,故坤令出现早、人数多,创全省花鼓戏男、女合班之先例。但由于反动者对女艺人百般摧残、凌辱,致使抗战前夕,就相继隐退了,有的改学祁剧,有的另操他业,数辈坤伶,只落的寥寥无几。

南路花鼓戏活动地域广,影响大,除在省内广大乡镇演出,足迹远及西部分省境。先后30多个江湖班社,其影响较大者有10个,分别是:表咸丰年间以东田冲王春生一家为主组建的王家班;清光结盟二十八年(1902)银仙桥海春常组建的海家班;光绪年九公桥荷叶塘伍昌颜组建的伍家班;清宣统元年(1909)九公桥荷叶塘伍城隍组建的喜庆园;民国初年九公桥泥江口肖春秀组建的肖家班;民国初年东田冲伍全发兴组建的伍家班;民国初年东田冲刘赖皮组建的刘家班园;民国十年(1921)塘渡口楠木冲张老三组建的张家班;民国十四年(1925)红石桥邓金铭组建的邓家班;民国三十年(1941)苦株塘陈玉林组建的宝和园。

邵阳南路花鼓戏,较著名的艺人有:道光年间的杨六年(丑)、五春生(丑)、元姑娘(旦);咸丰年间的海春堂(丑);同治年间的一妹子(旦)、王志谦(丑);光绪年间的何银生(旦)、伍茂林(丑)、曾玉生(旦)、唐玉生(净)、杜江陵(丑)、夏云桂(丑)肖春秀(旦);民国年间的陈桃源。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温馨提示:匿名发表不需要注册.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A天南地北邵阳人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帮建网站  |  友情链接  |  网站盟联 | 免责声明

       电话:0731-4129945    QQ:768754732    邮箱:768754732@qq.com  湘ICP备15003355号-2    技术支持:长沙鼎誉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