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邵阳人网欢迎您!今天是
   
    
  
历史名人
政军领导
家乡政要
商界精英
名人名家
明星新秀
慈善人士
邵阳人事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图片信息
老乡企业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天南地北邵阳人 >> 邵阳名人 >> 名人名家 >> 正文
音乐家    尹晓星
作者:刘乐权  编辑:admin  文章来源:《绿色的思考》;   更新时间:2009-2-2 22:04:33  【字体:

存真·施善·铸美

——解读音乐家尹晓星的艺术实践

        刘乐权               

 他,15岁即1962224日处女作公开发表;19岁,作曲的歌舞剧上演获得成功,并考上专业歌舞演员,还兼任音乐编辑;24岁,创作歌曲灌制唱片国内外发行;25岁,借调任湖南省歌曲征集小组成员;31岁,作曲的歌剧演进了中南海;37岁,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湖南分会常务理事;45岁,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

他,就是尹晓星。

翻开《湖南省志》(文化志·文学艺术卷),在“综述”和第二篇艺术的“第四章音乐”中,我们会发现尹晓星这个名字被三次提及,至于他与姚林合作的歌剧《相亲亭》,被提及的次数就更多了。《湖南省志》收编的时间却是上自1840年下至1990年,全书定稿于十七年前的1990年底。在一本成书这么早规格这么高的“省志”里被多次提及,这是多么不易的事情啊。

其实对于尹晓星来说,进书入编这样的事情己不算稀奇。二十多年前他还只是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的时候就己经入了《邵阳市志·人物篇》,随后不久,他的艺术业绩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学者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专家司编)、《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音乐家辞典》等,他的作品还被载入《当代中国丛书》。要进入这么高档次的辞书大典,没有扎实过硬的成果和超乎常人的成就怕是不行的。中国当代音乐泰斗贺绿汀生前看了《邵阳市志·人物篇》曾对人说:“这个创办过中国第一张《中小学音乐报》的作曲家小老乡不错咧,后生可畏啊!”从夫夷江畔的邵阳县乡下到县城,又到有宝庆府古称的邵阳市,再到人才济济的省会长沙,尹晓星的工作岗位由低向高神奇般地不断攀升;从编内部刊物《资江音乐》到创办全国第一张公开发行的《中小学音乐报》,从出任《湘江歌声》执行主编到担任越办越红火的《音乐教育与创作》的主编,尹晓星所做的事业从小到神奇般地不断壮大;从歌曲创作到创作大中型歌剧、合唱套曲、器乐作品,从创作实践到音乐理论研究,尹晓星的音乐艺术由单一到立体神奇般地不断丰富。这位乡下普通业余音乐爱好者,而今是一位颇有建树的音乐家,他不仅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而且是早在1992年就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这不能不是奇迹,而这一个又一个奇迹就这样被尹晓星创造了。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解读他的音乐艺术实践。

一、他是一位极富口碑的编辑家:力求施善于人,用一份炽热的爱点燃万千作者奋进的希冀。

尹晓星194710月出生在湖南省邵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搭帮共产党得以进学堂读书,从小学读到中学,念完师范就走上了音乐教育岗位。后曾又考上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深造。他先在邵阳县一个偏远小学教音乐,因出众的艺术天赋与艺术条件考进邵阳县文艺轻骑队当歌舞演员,后调任邵阳地区群众艺术馆、市文联音乐专干,并数届连选连任邵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直至去省工作后还兼任了四年)。20世纪七十年代初,二十出头的他被借调到省歌曲征集组工作,除向中央推荐湖南优秀作品外,还参与编辑出版《洞庭新歌》、《少年儿童歌曲选》等书刊;20世纪七十年代末,刚调进邵阳地区文联音协的尹晓星,火火热热地办起了地区音协会刊《资江音乐》,刊名竟是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先生题写,特别是从内容到形式办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这让好多人刮目相看;19851月,中国历史上第一张《中小学音乐报》在湖南诞生,一面世就发行十二万份,国家《新闻出版报》、《人民音乐》、《光明日报》等盛赞为“填补我国报业史上一项空白的壮举”,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文化部、教育部、全国文联等有关领导,中国当代音乐泰斗吕骥与贺绿汀,中国音协主席李焕之及副主席孙慎、李凌、赵沨、瞿维、瞿希贤等等专家、学者都纷纷题词或撰文充分肯定《中小学音乐报》,而创始人尹晓星只是一位37岁的小伙子,尤其称奇的是他当时集编辑、通联、发行于一身,一个人支撑起了一张全国性专业报,海外报刊如台湾《中华乐志》称尹晓星“在大陆音乐界受万人敬仰,成绩卓然”。1998年底,他接手《湘江歌声》,短短几年时间,他在主管、主办单位领导下,撰文《滴水穿石功在自身》表决心,与杂志社社长黎晓阳同志一道,殚精竭虑,充分发挥自己曾在《中小学音乐报》建立的全国通联网络作用,该刊发行量不断扩大,并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改名为《音乐教育与创作》,由原来的仅32页小册子双月刊变成厚厚一本的书型月刊,创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纯艺术性期刊取得“双效益”的佳绩。

尹晓星从1966年开始接触音乐编辑工作,四十多年来创办、主编、策划出版了三十五种音乐书(报)刊。如他主编过《中国当代音教论文选》,策划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国音乐家辞典》等。他可贵的地方还不在于办了这么多音乐报刊,而在于利用音乐报刊这个平台影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培养了成百上千的作者,为发展和繁荣我国音乐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留下了一段又一段感人肺腑的佳话。

——平等待人,从来不计名衔。不论是当年担任《中小学音乐报》的总编辑,还是现任《音乐教育与创作》的主编,尹晓星都做到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学无分先后,只要向他的刊物投稿,只要虚心地向他求教,他都一律平等对待,从来不看人家的身份,不计人家的名衔。名家的来稿,他当然会重视,对业余作者的来稿他更是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在这方面,笔者就有着切身的经历。19886月,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向《中小学音乐报》寄去了三首歌曲习作。不料,一封发自邵阳的厚厚来信寄到我们学校。信中充满了平和、关爱与鼓励,不仅修改了我的每一篇习作,还要我以后多寄稿件给他,并邀请我参加《中小学音乐报》社举办的音乐创作培训班,我被深深感动。写信的人就是尹晓星,他当时是《中小学音乐报》的总编辑。两个月后,我的处女作《你千万不要忧愁》在《中小学音乐报》上发表了。与尹晓星近二十年的交往,我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就是他那种永恒不变的平等待人的作风。在与我所有的书信交流中,他一直惯称我为“兄弟”,总是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共勉”这样的话语,让我如沐春风、饱受激励。

——朴实为人,从来不端架子。这位二十一年前就己被评为高级职称的音乐家,不仅是《音乐教育与创作》的主编,而且是湖南省音乐家协会的副主席,在全省全国兼任的社会职务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等多达二十余个。但他就是朴朴实实地做人,从来不张扬自己标榜自己,从来不甩腔调不端架子。他的这一作风在湖南省音乐界可以说是有口皆碑。比如2006731日至83日,湖南省委宣传部在省731办公室丰竹园山庄主办全省“金色旋律”少儿歌曲创作笔会,在整个笔会中,他这位作曲家却承担了几乎所有会务,俨然一位杂工,被词曲作家们称为“我们的好后勤部长”。他就是这样一位热心肠的“勤务员”,而且几十年如此。安徽省亳州市八中音乐教师张绳初,因为创作成绩突出当上了市政协委员,评上了特级教师和高级职称。19888月,他风尘仆仆地从皖北赶到邵阳市,专门拜访尹晓星,感谢这位大总编帮他发表了歌曲作品,并替他的作品写了份量极重的评论文章。本来张绳初老师是来当面致谢的,不料却受到了尹晓星贵宾般的热情接待。尹晓星不仅同他促膝攀谈,而且把他接到自己家里吃住。这让张绳初老师很不好意思。四川省一位音乐教师,特意从“天府之国”赶到邵阳来向尹晓星致谢。可尹晓星却反客为主,喊来了邵阳电视台和《邵阳日报》的记者,专程采访,为其发专访。这位教师万万没有想到,对尹晓星的谢意没能尽情地表达,自己却在邵阳古城足足地过了一把“名人瘾”。

——虔诚助人,从来不图回报。一位伟人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作为已经当了四十年编缉的尹晓星,他帮助的人真是太多太多,可以说是一个“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用“虔诚”两个字来形容尹晓星的助人,那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他帮助别人用的是真心,动的是全力,不论帮谁都是一直要帮到为止,而且不图回报。曾剑雄,现在是中国唱片社北京分公司的总经理,己为数十部电视连续剧写过音乐,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想起当年尹晓星的帮助,至今还是感激不已。1987年,他还是邵阳市一中的学生,经人引荐,曾剑雄拜访了《中小学音乐报》总编辑、邵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尹晓星。尹晓星的热情让曾剑雄吃惊,尹晓星乐于助人的精神更让曾剑雄感动。在尹晓星的悉心关怀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后,曾剑雄的创作水平、基础理论水平和音乐艺术修养有了明显提高。19888月,曾剑雄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吃水不忘挖井人。每当自己取得成绩赢来荣誉与赞许的时候,曾剑雄总是动情地说:“这要感谢尹晓星老师,是他引我走上了音乐艺术之路。”

其实,尹晓星同曾剑雄一无亲二无邻,那么尽心地辅导尽力地帮助,纯是出于“人的本性”使然。尹晓星就是这么“有着菩萨心肠”的一个人,他对所有的人都是充满爱心与关怀的。原来在邵阳工作时是这样,现在在长沙工作时还是这样。他的这种和蔼可亲的做人之态己成为“定势”。这是几十年来形成的一种“自然的流露”。可有人却说尹晓星实在太傻。给学生上课,特别是给人家编书,亲笔写序、跋,甚至主编一套丛书,居然分文不取,在当今社会里,哪里还有这样的傻宝!而尹晓星自己却说:“我傻的值得,虽然少得了几个铜板,可精神上充实,这是用金钱无法买得到的欣慰与乐趣。”

尹晓星用自己“生动的行为”证明了一个真理:文如其人。是啊,“人品”决定“作品”。有什么样的“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作品”。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只有首先做好了“人”,然后才能当好“家”。正因为如此,2000年,他被评为湖南省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

二、他是一位非常诚实的评论家:力求存真于史,用一颗良苦的心催开湖湘乐苑绚丽的奇葩。

尹晓星认为,“发展先进音乐文化,繁荣音乐创作,离不开音乐评论的推动与指导。评论家与作曲家的成就同样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音乐艺术水准的重要标识。也就是说,音乐评论是音乐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繁荣音乐事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尹晓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坚持音乐创作的同时,他满腔热情地致力于音乐评论的写作。从20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湖南省革命歌曲征集组开始至今,他对音乐评论眷爱如初,数十年如一日地练笔,陆续在《人民音乐》、《中国音乐》、《中国文化报》、《音乐周报》、《艺术》、《歌曲》、《湖南日报》、《理论与创作》等全国多家报刊亮相,先后发表了200多篇音乐评论与音乐研究文章,先后出版了《乐坛散论》、《心灵歌唱》等四本音乐评论专著,成为颇有建树的音乐评论家。19956月,中国首次音乐评论座谈会在安徽淮南召开,国内才40多位音乐评论家与会,尹晓星被指名出席,湖南仅他一人。他在会上宣读的论文《用<讲话>精神指导音乐评论》被收入《中国当代音乐评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国内10多家音乐报刊摘登。

捧读尹晓星的音乐评论,我们会受到一次强烈的美的感染与理性的启迪。从他的评论里,读者总会学到这样那样的新的东西,得到这样那样的新的感悟。仔细分析后我认为,尹晓星的音乐评论至少有以下三个非常宝贵的特点。

——不遮掩自己,要讲就讲心里话。尹晓星的评论或述或评或议,直陈胸臆,做到了像巴金先生所说的那样“把心交给读者”,他曾在文章中写道:“谈论实质性问题不绕弯子,涉及热点问题不兜圈子,对待纰漏缺失不给面子。”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有啥说啥,一吐为快,十分坦诚。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一首题为《一封家书》的歌曲风靡全国,大街小巷到处流传着“亲爱的爸爸妈妈你好吗”、“此致敬礼,此致那个敬礼”的歌声。按一般常理,流传开去的歌曲就是好歌。几乎是在全国上下的一片叫“好”声中,尹晓星却发出了另一种不同的声音。在一张全国公开发行的音乐报上,他发表了《歌有歌的审美属性——<一封家书>非歌也》的文章,直截了当地指出:“像这样一封家书入乐,它能以物化了的审美意向,创作出具备形象性的歌曲来吗?显然是天方夜谭!”在尹晓星看来,古往今来,凡艺术珍品,皆具有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之功能,因此每一位艺术创作者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作出“激励人们向上”而不是叫人颓废的作品。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乐坛一度出现了一种怪怪的创作风向,一些作品缺乏特性旋律,追求离奇古怪配器,有的作品声乐伴奏无旋律,只有节奏,有的歌星演唱时不是唱歌而是嚎歌、读歌、念歌,把音乐拉向无旋律的原始状态。面对这种情况,198712月尹晓星勇敢地站了出来,发表了《重视旋律的创作》一文,向社会大声疾呼。他在文章中严正指出:这种淡化旋律的所谓创造,“否定了我们民族音乐重视旋律的优良传统,忽视了中华民族的音乐欣赏习惯”。他分析道,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特别是民族精神、民族特征,主要靠旋律来体现;音乐形象的塑造,主题思想的揭示,首先靠旋律来承担和表达。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是主情的艺术,其美的氛围、情绪主要靠旋律来营造。而且,他强调指出:“我们的音乐百花应扎根在中国的土壤之中。中国音乐的发展应是中国的轨迹,应具有中国特色,万不能忽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最后他从内心深处高喊:“我们的音乐万不能离开中华之‘根’,丢掉民族之‘魂’!”其爱国忠宗之心撼人肺腑。

——不糊弄读者,要讲就讲内行话。音乐评论难写,这是人所共知的。因为写音乐评论对作者自身的要求比较高,既要通音乐创作又要有美学素养,还要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评论家应该既是作曲家,又是文学家,还是美学家。尹晓星不仅写了音乐评论,而且写得一手好音乐评论;不仅一篇连着一篇、数量可观,而且一出手就不凡、质量上乘。这“不凡”体现在多个方面,最根本是在审美本质上。正如著名音乐学家、音乐理论家冯光钰评价的那样:“尹晓星的音乐评论着重于对作品的阐释和解读,并以此作为理论支点,进而从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诸方面阐释自己的看法,实事求是地提出见解,有成绩就肯定成绩,有不足就指出不足。”

一是评得得体,所谓“得体”就是量体裁衣、恰如其分。尹晓星写的音乐评论有厚厚四大本,牵涉到的乐人乐事上百上千,可这么多的评论尽管大小不一、长短不同,但轻重相宜、各得其所,没有一篇雷同相似的,实乃不易也。宜长则长,篇幅再长也要把话说完;宜短则短,给再多的版面也不多说一句话。尹晓星的音乐评论写得得体还表现在他的音乐评论写得地道,专业色彩很浓。《生活+人格+灵气=作品》是一篇关于王泽南音乐创作的论文,从王泽南的生活起笔,谈到他的为人,再从三个方面谈他另一个有趣的表现——灵气,即“他认定,灵气是缪斯对于苦心追求者的一种回报”、“他敢说,灵气是有意识的表现美”、“他坚信,灵气是长期厚积的结果”。论文不算很长,可引经据典却多达十来处。文章写得有条有理、有张有弛、像模像样,极具专业性。《一朵带露的山花》、《致力于陶冶青年心灵美》、《“辞理”与“曲意”浑然一体》、《情真意挚的乡音》、《越开越艳的雪莲花》等一系列乐评,既评歌词,又论曲调,还谈作者,全面立体地进行分析,充分挖掘创作歌曲里各个要素所包含的美学意蕴,写得见人见物、有理有据,读了让人既长见识又长知识。

二是评得出采,所谓“出采”就是精心构思、富有文采。尹晓星作文十分认真,这和他的做人一样,每写一篇文章都是精雕细刻,力求臻于佳境。他常说:“古人说得好,‘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我要把音乐评论当成散文写。”他的音乐评论写得形神兼备,文采飞扬,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首先,他特别注重音乐评论的标题制作。他力求标题与标题形成严格的对仗,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涵义互补,显得十分工稳而华美。如他发表在《中国音乐》上的《超越时空的强音——向东流音乐创作蠡论》一文,三个小标题洗炼而精美。其一,注重旋律的灵魂:民族性;其二,追求艺术的魅力:形象性;其三,把握审美的脉搏:创新性。其次,他特别注意遣词造句,尽力把文字写得典雅而凝重。评论是一种相对来讲比较严肃的体裁,写起来一般放不开手脚,容易落入刻板,读起来比较乏味。但尹晓星的评论却别具新气,文字活泼跳俏、清新秀丽,读起来轻松有趣、美不胜收,给人兴味盎然之感。我们来读一读下面这些句子:“这些大师的精见与睿思,尤如明灯高悬,引领艺术创作者感受现实、拥抱时代,力戒平庸”(见《创新诌议》)。“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样可听、可唱、可感、可悟的注重欣赏性的荧屏歌曲,非唾手可得的,乃作曲家呕心沥血之结晶”(见《善哉,注重了欣赏性》)。“宛若一首意境隽永的小诗,俨如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又似天际一抹瑰奇璀璨的朝霞,更像是潺潺流淌的山泉边一朵带露的山花(见《一朵带露的山花》)……”“通过何纪光那变化自如、声韵醇浓、气宇轩昂、洒脱挺拔的演绎,乐思得以升华、物化,显现出富有弹性与张力的深度与力度,给听众一种无限丰沛、闳远、诚挚之意绪与情怀”(见《用心灵歌唱》)……像这样优美生动、文气十足的句子在尹晓星的音乐评论中俯拾皆是随处可见。

——不愧对历史,要讲就讲真话。写音乐评论势必涉及到人和事,如何看待、表现这些人和事体现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尹晓星对待这些人和事的态度是:“要么不写,要写就要讲真话写原貌,决不讲假话。我要对历史负责。”尹晓星音乐评论写到的人物,大的有全国知名音乐家,小的是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者,远的在新疆、东北、西南、华东……近的就是身边的熟人,但不论大的还是小的、远的还是近的,哪怕就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尹晓星都能做到实事求是地写,不因熟人而夸饰,不因“生人”而贬损,保留了历史的真实。比如,《德懿·情殷·艺馨》的文章是写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先生的,在第二段里写道:“……老人家己出医院。”有人认为像“老人家已出医院”这句话就完全可以不写,要为尊者讳嘛。但尹晓星还是照实写,他说:“因为这是当时的真实情形,这是历史的真实啊。”是啊,历史就是历史,一个对历史负责任的音乐评论家是不会以个人好恶去记录历史的。

讲真话难,讲别人还未曾讲过、敢于立论的富有创见性的真话尤其难。这既需要底气,更需要胆识。比如储声虹,他确确实实是一位非凡的音乐教育家和社会音乐活动家。但他在湖南的位置怎样,谁也不敢站出来下结论。只有尹晓星做到了。在一篇题为《行可楷模德如膏雨》(《人民音乐》发表)的论文里,尹晓星首次提出了“储教授是湖南音乐教育界一代宗师”的说法。此后,这一提法得到了湖南音乐界的广泛认同。何纪光是我国风格独特的歌唱家,高腔唱法国内仅有。也是尹晓星第一个站了出来,在《人民音乐》撰文称:“何纪光创立了新型高腔唱法”。这就正式界定了何纪光在我国乐坛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敢于立论、有创见性的篇章,像《坚持以<讲话>精神指导音乐评论——在全国首届音乐评论座谈会上的发言》、《继承聂耳的光荣传统——纪念聂耳诞生七十周年》、《重视学校音乐教育是时候了》、《致力于陶冶青年心灵美》等论文,无不是作者吐真心发肺腑的美篇佳构。这一特点在他的《音乐美断想》与《作曲心语》等篇章里体现得也很充分。请看这些句子:“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必须‘略形貌而取神骨’,在不断寻求现代多元发展的音乐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转益多师’、‘自标灵采’,勇于吐故,大胆扬弃,立足超越,给人全新的感觉、全新的观念、全新的视点。”“认真向民间音乐学习,是我们突破‘千曲一格’的法宝,”“乐无定法。‘自法’最灵,自法出个性”……这些都是他几十年潜心钻研音乐创作的心得体会,十分宝贵,“非灵性不能悟,非功力不能达”,都是他的“成功秘诀”啊,然而他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读者。我国古代著名文论家刘熙载也说过:“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美国作家海明威更加说得明白:“作家应当像上帝的教士一样,要非常正直,非常诚实。”尹晓星就是这样一位“非常诚实”的评论家。

三、他是一位颇有灵性的作曲家:力求铸美于世,用一腔博阔的情创造民族音乐不朽的篇章。

在检读了他题材不同体裁相异的各类音乐作品之后,人们不得不惊叹:尹晓星真是作曲天才。在湖南省《群众艺术》发表作词作曲的歌曲处女作《毛主席著作我最爱》时,他才17岁。《红小兵之歌》在当年唱响全国,被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时,他才24岁;同时间,他的另一首歌曲《眼望北京唱山歌》,1971年就成为湖南省上报中央的三首歌曲之一。在创作上,他不仅起步早,而且起点高。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独唱歌曲《眼望北京唱山歌》的质朴真诚,表演唱《迁新房》的欢快喜悦,队列歌曲《中国人之歌》坚定豪迈,大型合唱套曲《山花童谣》、《乡魂》伟岸阂远,意蕴丰厚,声韵醇浓;歌剧《相亲亭》音乐的优美动人;电视剧《小小蒲公英》音乐的如诗如画、情趣盎然”(见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理论与创作》中《心灵的轨迹》,此评论文章曾荣获湖南省首届音乐论文评选二等奖)。尹晓星真正做到了既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从发表处女作起,尹晓星的音乐创作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四十多年来他一发而不可收,刊播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千余首(部),体裁包括歌曲、合唱套曲、歌剧音乐、歌舞剧音乐、电视剧音乐、舞蹈音乐等等,其中获省(部)级、国家级创作奖一百余项(次),先后出版《祖国的形象——尹晓星获奖声屏歌曲选》、《赖宁》(歌剧)等作品专著与合著多部。有的被载入《中国戏剧年鉴》、《中国文艺年鉴》、《中国音乐年鉴》、《当代中国丛书》,或省志、市志,有的被选作全国统编小学音乐教材和大中专院校音乐教材,有近百件作品得到报刊评介,等等。因为创作成绩突出,1983年年就加入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两年后的19857月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湖南分会常务理事。尹晓星的创作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浓郁的风格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扬自家块垒,展示独特的个性情感。尹晓星在音乐创作中自始至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受法则桎梏,不被模式固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潇洒自如,纵横决荡。比如,二四拍、三四拍出双入对的交替使用,用得多,用得活,用得巧,展示其独特的个性。如获奖歌曲与声屏音乐《春到农家》(岳永祥词)、《每当我走过竹索桥》(杨悠词)、《心随战友守边陲》(曾宪瑞词)、《苗家喜庆丰收年》(尹晓星、谷成波、汪道哉词)、《透过竹篱笆》(杨悠词)、电视剧《山河通大道》主题歌及背景音乐,《苗山月亮花》(岳永祥词)等等,都是二四拍、三四拍混合使用的作品。这些音乐既有二四拍的刚劲,又有三四拍的柔顺,刚柔相济、激抒并融,旋律显得既富动感又有生气,颇具委婉灵巧之美,可谓匠心独运,别出心裁。

——向生活学习,谱写昂扬的时代强音。恩格斯曾经指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素材。然而并不是生活中所有的素材都能进入文艺作品,这需要艺术家善于捕捉。阿·托尔斯泰也曾说过:“在艺术里,一切都取决于具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家的观察力。”尹晓星在创作札记里写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行各业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热火朝天、丰富多彩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激动人们的心。”有一次,组织上安排他写了一首题为《煤矿工人多自豪》的男声小合唱。唱给工人师傅一听,他们却不买账。矿长一针见血地说:“缺了点黑色,少了点炭味。”他反复琢磨矿长的话,最后得到启示,歌曲里少了些真情实感。于是,他换上工作服,拖着筐子下到矿井,与“黑伙伴”们共同生活了半个多月,劲使在一起,汗流在一块。特别是遇上三号井道塌方事故,一位青工因抢救其他师傅走晚了一步而被堵压在小巷内。矿领导和工人师傅奋力排除土石,救出了那个年仅19岁的青工。当青工苏醒过来,第一句话就问“大家都出来了吗?”在生死关头,这位青工想到的是“大家”而不是自己,在场人无不感动。这活生生的场景,活生生的人物,活生生的话语,强烈地撼动了尹晓星的心,一个新鲜活泼的音乐主题刹时从心底飞了出来。不久,一首属于煤矿工人的男声小合唱诞生了。一位老矿工激动地说:“好歌,好歌,它唱出了我们挖煤工人‘一滴汗水一点黑,乐为人类送光热’的豪爽劲!”

在《尹晓星获奖声屏歌曲选》后记《我唱我的歌》一文中,他说:“讴歌伟大的祖国是我创作永恒的主题。”正因为如此,才有《艰苦奋斗不能忘》、《祖国啊,我爱你》、《党颂》、《跟着党,把祖国建成花园》、《祖国,我把青春献给你》、《国旗啊,我们热爱你》等一首又一首抒发时代豪情的歌曲。引吭高歌祖国,全力谱写时代主旋律,成为尹晓星歌曲创作的永恒追求。尹晓星的《获奖声屏歌曲选》这部专著共选入不同风格与形式的歌曲106首,我曾以《高扬时代主旋律》(此论文获湖南省首届音乐论文奖)予以评介。尹晓星深有感触地说:“只有时代主旋律,才是真正的音乐。也只有真正的音乐,才有可能如同一道七彩长虹,高高地悬架于生活与心灵的支点上灿射光辉!”

——从民间掘宝,打造浓郁的民族风味。尹晓星曾经说过:“音乐之精髓蕴藏于民间,其基因孕育于普通老百姓的一行一言。”为了创作歌剧《相亲亭》音乐,尹晓星曾经三次深入湘西南边睡的新宁、绥宁、城步及桂东北的龙胜、资源一带苗族居住地区采风,搜集苗族音乐素材,向伢利(小伙子)学吹木叶,跟奥达(姑娘)学打油茶,随阿巴(老大爷)学《庆堂鼓》(苗族传统歌舞)。《相亲亭》的大部分音乐素材都取自于此。《相亲亭》是一部以唱为主,融诗、乐、舞于一体的喜歌剧,尹晓星与姚林没有沿袭常用的歌剧写法,不去追求史诗般的宏伟气势或色彩斑斓的场景描绘,而是根据剧情内容和自己所掌握的音乐语汇,采用力所能及的表现手法和相应的表现形式去抒发人物的内心感情、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音乐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正如1981年《中国戏剧年鉴》关于《相亲亭》的专论所说:“音乐起,……似那涓涓清泉,沁心悦耳。它像一幅动人的风土人物画,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它以浓烈的地方色彩和抒情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像主题歌《相亲亭会有情人》,融合了多首湖南城步、广西龙胜、资源苗族山歌以及湘中新化山歌音乐素材,并借鉴了戏曲音乐的散板节奏,具有意境高远、情怀深邃、韵趣超逸的特点,一启幕就将观众引进神奇色彩的相亲亭里。唱词本来只有四句,为了渲染气氛深化主题,作者巧妙地以八度大跳托出衬句,然后在其上四度下属调上重复歌词“过了几多相亲客,会了几多有情人”,经过临时离调,再回到原调结束。在此基础上,结合剧中的每个人物,创作出各自具有性格特征的音乐主题。这些苗族民间音乐素材不仅丰富了《相亲亭》的创作,还帮助尹晓星创作了歌舞曲《苗家喜庆丰收年》、女声小合唱《春到山寨机器响》、女声独唱《春到农家》等作品,这些作品先后都在《解放军歌曲》杂志上发表,有的还在省文艺调演中获奖,有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在群众中传唱。

在创作中如何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弘扬先进的传统文化方面,尹晓星曾撰文说:“继承不忘谱,创新不离宗;食古——必化,古为今用。音乐创作必须不离中华民族之‘根’,不丢中华民族之‘魂’,——‘传统之河’应流向未来。如果音乐创作离‘根’,宛若断线风筝;丢了‘魂’如同一个没心没肺的‘人’!”他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追求着既像又迥异,立足传统创新,切切实实地注重于“传统意味”与“现代气息”有机地全方位融合。他的音乐作品,如舞蹈音乐《春》、《月夜童梦》,歌舞剧《传宝》,电视剧音乐《小小蒲公英》,电视专题片音乐《热土科星》等,特别是他的绝大部分歌曲的旋律民族风味、地方色彩十分浓郁,民族特征鲜明、突出。音乐理论家、音乐评论家朱国志,曾撰文发表于《湖南日报》评价他的《透过竹篱笆》时写道:“……这首独唱歌曲能在全国获奖,是与其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巧妙的构思,将山乡风韵,农家心声,‘土’的情趣由质朴的民间音调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创新意识分不开的。整首歌曲在民族民间音乐如何表现时代风貌,如何立足传统创新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见《湖南省志·文化志·文学艺术》)。

——不满足现状,开拓崭新的艺术境界。在音乐创作上,尹晓星是个永不知足的人。从儿童歌曲到成人歌曲,从群众歌曲到艺术歌曲,从舞蹈音乐到影视音乐,从合唱套曲到大中型歌剧,还有器乐曲写作,尹晓星总是在不断地向新的艺术境地掘进,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新的创作成果。20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他主要着力于一般歌曲的创作,诞生了《眼望北京唱山歌》、《木叶吹歌传北京》、《歌唱韶山桐油灯》、《毛主席光辉照苗山》、《节约箱》等一批当时广为传唱的歌曲。20世纪八十年代后,他开始“触电”,先后创作了电视片《春满金码头》、《腾飞之路》,电视剧《山河通大道》、电视专题片《惠及子孙的事业》、电视连续剧《湘中剑》等荧屏音乐。其间又创作了童声合唱套曲《军徽与红领巾》、合唱套曲《乡魂》、《山花童谣》等,不断开辟了音乐创作新的领域。其歌剧《相亲亭》,因新颖的题材与个性突出、优美动听的音乐而令世人关注,成为我国新时期以苗族山歌音乐为素材的歌剧开山之作,曾晋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为首都文艺界专家、学者,并进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出专场。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实况转播,演职员受到了万里、谷牧、王任重等中央领导接见。1980年与1985年先后两次获全国性比赛大奖,他与姚林及该剧脚本作者李荣明分别获湖南省文学艺术荣誉奖。编入1980年《中国文艺年鉴》,1981年被载入《中国戏剧年鉴》,并载入《当代中国丛书》。20世纪八十年代末,四川涌现了一位抢救山火献身的少年英雄赖宁。为配合全国开展的向赖宁学习的活动,尹晓星与林绿琪及编剧刘宝田、肖革生合作,于1991年上春集中精力连续奋战了两个多月,创作了一部大型歌剧《赖宁》。该剧首演成功后出版了单行本,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孙慎为之题词:“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努力,取得更丰硕成果。歌剧《赖宁》正是这一要求的具体实践。”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赵沨为之题签书名;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著名音乐学家冯光钰教授也为之题词勉励。著名作曲家傅晶称赞这部歌剧“既通俗又清新,既似轻喜歌剧,又有其正歌剧的严肃内容”,是对“现代歌剧模式的突破”,“从而取得了音乐与剧情发展的完美统一。”

尹晓星认为,“要想不断有新的突破,就必须不断开拓新的艺术境地。”近十年来,他在繁忙的音乐编辑工作之余,仍坚持创作,然其主要精力,放在作曲理论的学习与音乐美学研究以及群众性歌曲创作辅导工作上。他曾说过:“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不断总结实践成功或失败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可以不断发展理论,特别是自己在实践中的真切感悟,不断上升到理性思考,对自己的创作水准的提高更有成效,常常是事半功倍,带来‘功在乐外’的只可意会的卓越的心智。特别是学习与研究音乐美学,对表现艺术情趣、艺术气氛,对丰富艺术联想与情势意态趋于和谐,将获得起点高,视野开阔,‘心手已应’、‘纵横中度’、‘左右逢源’的审美意境。”因此,他先后撰写了20余万字的理论学习札记,发表了《用心灵歌唱》、《音乐美断想》、《当前校园歌曲创作散论》、《写歌要善于评析与学习成功之作》、《作曲创新刍议》等,以及译著《音乐与音乐价值》等。他在创作理论与音乐美学学习的同时,不断有新作面世,如发表在《歌曲》上的《看不见的勋章》、《每当我仰望五星红旗》、《感悟》、《你是一面鲜红的旗》、《走着亮堂》、《又是春天》、《故乡的酒》、《做人的本份》等多首艺术歌曲,受到歌曲爱好者特别是音乐评论家们关注。比如新疆音乐家尹森林在评析《故乡的酒》一文中写道:“在新疆天马艺术节的一场音乐会上,回族青年歌手余刚演唱了著名作曲家尹晓星在新作《故乡的酒》,那质朴动人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洋溢着湖湘音乐风韵,激越悠长而高亢宽广的乐思,绮丽奇妙,别开生面,给人一种新颖感、创造感。……乡情浓于酒,乡意醉在心,《故乡的酒》是当今歌坛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用尹晓星的话说,“只有不断向新的艺术境地掘进,才可能有新的发现、新的进步、新的建树。”他对创作的这些认识与感受,在他参与全省各市(州)举办的创作笔会上讲学或评析作品时又予以提高与发挥,写下了多篇创作指导性的理论文章,如《灵性激活情感的艺术实践》、《创造和谐音符让生活艺术化》、《时代歌者:志存高远》等等。他说:“没有灵感激活的美则不能称为艺术。音乐创作,是将生活艺术化的审美创造。”正因为如此,尹晓星的音乐创作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新的艺术高峰攀登!

 

原载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中国音乐家丛书《绿色的思考》;并于20084月荣获中国·湖南金旋律音乐节优秀论文一等奖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温馨提示:匿名发表不需要注册.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A天南地北邵阳人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帮建网站  |  友情链接  |  网站盟联 | 免责声明

       电话:0731-4129945    QQ:768754732    邮箱:768754732@qq.com  湘ICP备15003355号-2    技术支持:长沙鼎誉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