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邵阳人网欢迎您!今天是
   
    
  
美文欣赏
历史经典
人物春秋
下载分享
奇闻异事
幽默笑话
邵阳人读书会
字画 摄影 相册
电视剧 动画片
游戏连接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图片信息
老乡企业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天南地北邵阳人 >> 阅读欣赏 >> 邵阳人读书会 >> 正文
[组图]和氏璧实为裸钻? 学者破解和氏璧材质千古之谜
作者:吴聿立  编辑:admin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0-9-19 10:39:22  【字体:

点击进入下一页

现代人绘制的“完璧归赵”,璧为传统的中空圆环状。

本报“博雅”栏目在《天人沟通玉璧为媒》中简单地回顾了玉璧的文化历史,并提及和氏璧。和氏璧,是妇孺皆知的传说久远的中华国宝,而与和氏璧相关的历史故事如“和氏献璧”、“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在已经过去的2000多年时间里,感动了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然而,和氏璧同时还是一个谜。

也就是这个千古之谜,挑战着古往今来无数学者的智商,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百家争鸣”,给出了和氏璧的材质是“月光石”、“拉长石”、“绿松石”、“碧玉”、“蓝田玉”、“玛瑙”、“独山玉”等观点,甚至近年来还出现了“翡翠说”。近日,中科院王春云博士倾25年之心血写就的《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历史篇》和《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宝玉篇》面世。记者有幸拜读后,感觉这两本合理解释了和氏璧之谜的科学著作更像是破解千古历史之谜的侦探小说,也是中小学生都能看得懂的科普图书。

解璧之说

“拉长石说”:就“拉长石说”而言,先后有湖北省地矿局工程师郝用威先生(1986年)、浙江宝玉石研究所袁奎荣教授(2001年)宣布破解和氏璧材质之谜

“和田玉说”:先后有2002年的“玉石之路”科学考察活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用的金镶玉奖牌设计活动组织者支持“和田玉说”

“独山玉说”:先后有南阳市委宣传部在2008年央视《探寻和氏璧》节目中、中国地质科学院退休研究员赵光赞先生于2010年初在《宝玉石周刊》撰文支持“独山玉说”

另外,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8年以颁发“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的方式将河北邯郸杨清藻工艺师设计的中空玉环认证为“和氏璧”作品。

点击进入下一页

王春云认为和氏璧应该是这种形制。

和氏璧之谜

堪比哥德巴赫猜想

和氏璧之谜,是中国所有自然历史文化之谜中最富魅力、最具影响力、最让人回味和思索的谜团,至今仍被国内超过100多部各种各样的未解之谜书籍评为各色未解之谜,如“世界未解之谜”、“中国历史地理未解之谜”、“中国历史之谜”、“人类宝藏未解之谜”、“未解知识之谜”、“中国文化未解之谜”、“人类未解之谜”等。原国际矿物学会主席、原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谢先德院士也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和氏璧材质千古之谜的研究难度一点也不逊色于数学领域里的哥德巴赫猜想和庞加莱猜想,这是因为和氏璧研究没有出土的考古实物,没有现场的见证人,也没有直接的实物描述,有的只是一些2000年前的学者对于和氏璧的间接描述。”

那么,和氏璧的形状、硬度、颜色、光泽、大小、重量如何?是何时发现的?又是怎样传承的?最后的归宿如何?为什么能“价值连城”?何以独享“和氏璧”的专名……中科院王春云博士称,这些困惑了我们这个民族2700多年的自然历史谜案,被他在最新出版的《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历史篇》和《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宝玉篇》两部著作中一一揭开。

和氏璧竟然与

传国玺“两不相干”

谈起和氏璧,人们总会想起“琢璧成玺”的故事。因为从“秦二十六年,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即为传国玺”,到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揣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和氏璧似乎与传国玉玺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在王博士看来,和氏璧与传国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国宝。

春秋战国时,作为镇国之宝和王权象征的和氏璧一直被各诸侯国残酷争夺。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和氏璧更是作为皇权的象征和秦帝国一统天下的标志。但在秦朝之后一直到后唐的千余年时间里,和氏璧又与历代相传的天下至宝——秦始皇传国玉玺变得纠缠不清。和氏璧由此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而被誉为中国民族的“帝王之石”和中国人的“灵魂之石”。但是问题来了:秦始皇真的用天下至宝和氏璧雕刻了传国玺吗?王博士苦心孤诣,通过精密的计算发现:传统认为的中空圆环的玉璧形状不适合琢成玉玺,而即便前人认识到璧可能指玉石原料,其大小也不可能被雕成“方四寸”大小的传国玉玺。不仅如此,王博士还发现:秦朝灭亡之后,在两汉、三国到两晋的漫长时间里,人们看不到任何目睹和氏璧实物的历史记载,也看不到任何有关和氏璧与传国玺之间有雕琢联系的历史记载,而所有先秦的文献记载都表明和氏璧只是一颗鹅蛋大小、可以双手捧住的宝珠。因此他指出:“和氏璧与传国玺是两件独立的国宝,各有其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

过往学者试图

破解和氏璧之谜

古往今来,不少学者都试图揭开和氏璧的千古之谜。章鸿钊先生(中国近现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在其划时代的学术巨著《石雅》中第一次应用近代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和氏璧材质。他主要根据唐末道士杜光庭在《录异记》中有关“和氏璧”雕刻传国玉玺“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记载,提出和氏璧可能属于“月光石”、“拉长石”、“绿松石”、“蛋白石”、“碧玉”、“软玉”、“蓝田玉”、“玛瑙”八种观点。在章鸿钊之后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后辈学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章老先生的几种观点继续展开探讨,即使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独山玉说”、“翡翠说”等,也是以章氏对于《录异记》的解释为论证基础。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强秦提出以15座城池交换时属赵国的和氏璧。就这一历史记载,王春云说:“如果前人提出的上述观点正确的话,即一块月光石、拉长石、绿松石、蛋白石、碧玉、软玉、蓝田玉、玛瑙或独山玉做的玉璧在战国时就可换15座城池,那么千百块这样的石头又该换多少城池呢?”

不仅如此,王博士还在书中明确指出:杜光庭的时代距离和氏璧发现的年代超过1600年,距离秦始皇去世的年代超过1100年,根本没可能看到和氏璧,充其量也只可能见过唐僖宗那块与和氏璧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传国玉玺。因此,杜光庭的“杜撰”根本就不能作为和氏璧研究的科学证据。于是,上述各种过往材质观点的论理基础也就轰然倒塌了。

山东嘉祥东汉墓葬中“完璧归赵”画像石拓片,是有关和氏璧的最早的历史图片资料。

从《韩非子》中觅得“和氏璧密码”

和氏璧研究既没有考古实物,又没有现场目击证人,还没有直接实物描述,只有一些历史学者作出的间接描述和研究心得,于是历史文献就成了和氏璧研究唯一所能依赖的资料了。那么,王博士又是怎样从中提取科学证据的呢?

“不放过任何一块有价值的石头(Leave no stone unturned)。”这是王博士信奉的科学引文原则。按照这一原则,他研究了中国历史上关于和氏璧的几乎全部历史文献证据,对原始古籍资料、派生古籍资料以及后代历史名家的注释资料作出合理评定,从而挖掘、评价和确定供学术研究之用的科学证据,最终建立了一个个证据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链条。

出于对基本学术规范的尊重,王博士在《历史篇》的文末附列了民国以来的92篇参考文献以及与和氏璧有关的106篇未解之谜系列书籍;在《宝玉篇》的文末则附列了民国以来的372篇参考文献。对这些卷帙浩繁、数量庞大的文献资料的浏览、阅读、研究、分类和引用,就已经够得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了,而这不可能是在几年的时间里所能够完成的。王博士告诉记者,他对和氏璧的兴趣始于高中时代(1979年),对研究资料的积累则始于他开始加入中国科学院的1985年,所以至今已经超过了25个年头。

王博士研究发现: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和氏璧的记载最靠谱,因而对学术研究来说价值最大,比如《晏子春秋》、《墨子》、《楚辞》、《战国策》、《上秦昭王书》、《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谏逐客书》等都有关于和氏璧的论述,其中特别是战国韩非所著《韩非子·和氏》首次详细记载了“和璧三献”,堪称经典文献。韩非子文中的“璞”、“玉”、“宝”、“理”、“璧”五个汉字与“和氏”、“玉璞”、“玉人”、“楚山”、“宝玉”五个词语构成了差不多全部的“和氏璧密码”。

扬名千古的名璧竟是超级大钻?

通过挖掘与和氏璧有关的全部历史文献证据,王春云建立了一个个科学严密的证据链条。的确,也只有依靠这些证据链条,才可能在进行详细的矿物学和宝石学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假设——验证”和“样本——归纳”的逻辑论证方法来构筑一个个逻辑体系,求解和氏璧玉璞、形状、硬度、颜色、光性、瑕疵、宝玉属性、玉石分类地位、价值、大小、稀有性、专名性和是否经过琢磨等十三个肢命题,并在这十三个肢命题都得到求解的基础上,最终得出主命题——和氏璧宝玉材质的最可能的研究结论。

经过评判证据和论证命题,王博士最终确定和氏璧是一颗超级大钻,一颗千古美钻。这一研究成果为王博士在2004年开创的金刚石历史溯源研究增添了新的活生生的史料,为探讨中国金刚石作为国家财富收藏的历史和金刚石被开发利用的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路,更为在中国湖北、河南和陕西省区寻找次生金刚石提供了新的关键线索。虽然如此,王博士对于《韩非子》记载中只有两个字描述的“楚山”地望也无法完全解释,这个千古之谜还在等待一位后世智者来彻底破解。

对王春云博士对和氏璧的全新阐释,谢先德院士做了如是评价:“我们必须承认,在目前学术界所能获取的历史文献证据条件下,在当前所能建立的逻辑论证体系中,王博士关于和氏璧为一颗超级大钻的学术研究结论看来还是有相当依据的,也是最有可能的。书虽然是学术著作,但非常科普化,估计有兴趣的中小学生都能看得懂。”

释疑解惑

记者:在您看来,和氏璧是何形制——是否应如《说文解字》解释的“璧,瑞玉,圆也”?

王春云:璧的文字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创立,到了3000年前的西周早期才在《周礼》确定的礼制中被用来特指中空圆环的礼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继承了这一说法。但是,中空圆环的璧形与璧的原始文字象形没有任何关联,与庄子时代“日月连璧”、“日月合璧”形容的天文形象更是牛头不对马嘴,说明从周代以至于汉代,璧的原始文字含义已经失传了。

记者:您认为如果和氏璧的材质是前人所说的月光石、拉长石、蓝田玉等玉料,秦国就不可能提出以15座城池去交换这块璧——不划算。可是我们在《天人沟通玉璧为媒》一文中曾提到:“战国时期,玉璧的数量急剧增多,而其地位也超过了玉琮,成为玉礼器中的首器,是财富、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就是说,作为礼天的法器,战国时期璧的材质似乎不那么重要。

王春云:和氏璧价值连城,这是司马迁记载下来的战国时代的信史,有秦昭王给赵惠文王的国书以及蔺相如献璧时举行的九宾之礼为证。和氏一璧价值15城,如果材料是月光石、拉长石、蓝田玉等玉料,战国时的人可以轻易找到100块、1000块以及更多,依照价值连城来推理,岂不可以买尽天下之城?“物以稀为贵”,这是古今皆然的不二法门。

记者:“和氏璧为一颗千古美钻”的结论颠覆了过往所有学者论述和氏璧材质的观点。假设这一结论成立,那古人是怎么把这颗大自然最硬的矿物——钻石琢磨成璧的?

王春云:在“和璧三献”以至最终定名的整个过程里,和氏璧都是卞和所最初发现的那块璞,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加工。也就是说,在《韩非子》的记叙里,“璧”就是“璞”。而且,楚文王用发现者的氏来命名和氏璧,这本身说明和氏璧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而且在当时也是不可加工的。

记者:“琢璧为玺”的故事渊远流长,即“秦二十六年,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孙寿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即为传国玺”。您却称“和氏璧与传国玺是两件独立的国宝”,这似乎有失偏颇。

王春云:“琢璧为玺”的故事完全是子虚乌有,是北魏学者崔浩在公元5世纪时凭空捏造出来的一个没有文献根据和事实根据的说法而已。可惜的是,这个子虚乌有的故事被以讹传讹地流传了1650年,直到今天。

结语

王春云博士倾二十余载心血,让传说中的和氏璧有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尽管王博士称“和氏璧之谜作为中国自然历史文化之谜已经得到破解”,但“和氏璧是一颗超级大钻”作为一家之言还需要接受中国文史学界、考古学界、宝石学界和地质学界的严密审查和检验。

和氏璧的故事流传千载,为不同时代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激情和幻想。然而,这件神秘的“国之重器”到底是什么东西?不同的学者会根据前人留下的资料,得出不同的结论,而这些结论也会因为无物可考而变得虚无缥缈。或许就像乾隆皇帝在《乾隆御制宝谱序·卞和献玉说》中所说:“卞和三献”只是韩非所讲的一个寓言而已,为什么呢?献玉的卞和,代表忠臣;玉璞代表忠言;玉匠代表奸臣,他看出是玉,但污蔑为石,这意味着忠臣进良言但被奸臣谗言所毁。(吴聿立)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温馨提示:匿名发表不需要注册.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A天南地北邵阳人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帮建网站  |  友情链接  |  网站盟联 | 免责声明

       电话:0731-4129945    QQ:768754732    邮箱:768754732@qq.com  湘ICP备15003355号-2    技术支持:长沙鼎誉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