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邵阳人网欢迎您!今天是
   
    
  
民风民俗
戏曲杂艺
文物古迹
方言土话
邵阳文学
邵阳姓氏寻根
宝庆文化研究
文化资讯
中华传统文化
专栏作者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图片信息
老乡企业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天南地北邵阳人 >> 宝庆文化 >> 宝庆文化研究 >> 正文
[图文]邵阳布袋戏的艺术价值
作者:覃保来 …  编辑:admin  文章来源:邵阳新闻网   更新时间:2013-5-28 10:20:11  【字体:
 邵阳“布袋戏”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古朴纯真,风格清新,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很高的人文价值,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珍品。
  邵阳布袋戏独特的艺术价值在于它的原汁原味,古朴纯正。刘姓布袋戏艺人自明末邵阳密林深处的燕窝岭,历经350年风雨,传承18代,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保留着350年前一个艺人一副戏担的表演方法和艺术特色。
  邵阳布袋戏是一个艺人一副戏担,行头简单,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千军万马,金马铁戈,妆男扮女,万千角色,出出进进,搭台收场,全凭艺人一个人的手脚并用,声腔变化和十个手指的灵活调度。每年重阳节后,搞完秋收的刘姓布袋戏艺人们就告别父母妻儿,挑着戏担外出闯江湖卖艺,戏担的一头是用蓝印花布被窝裹着活动戏台的布囊,一头是装满小木偶道具的木箱和长板凳,他们各走各路,上云贵、下湖广、去江浙、走赣闽,翻山越岭,走村串寨。无论田头檐下,村边巷尾,只要有3尺平地,就可摆开戏台。半升米唱一曲,一斗米演一天,逢场作戏,随编随演,三天七夜,不唱重戏。风餐露宿,吃尽人间疾苦。直到来年清明时节,才陆续回家种田。清嘉庆年间邵阳著名诗人邓大猷曾用一首《竹枝词》描写当时邵阳布袋戏艺人的卖艺情景:“梨园子弟不知耕,一担傀儡随处行。但过重阳风雨后,村村演戏赛秋成。”
  邵阳布袋戏融木偶、戏剧、杂耍、技巧于一身,集唱、念、做、打、耍于一体,完整地保留和再现了宋明时期古代布袋戏的演出技巧,特别是布袋戏传统剧目中的《目连救母》,是中国戏剧最早的活化石。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民间艺术和戏剧文化的演变发展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


  邵阳布袋戏在其350多年传承过程中,与邵阳本地的民歌、山歌、小调、杂耍、签子木偶、花鼓戏、桂剧、祁剧相揉合,吸取营养,丰富布袋戏的剧目和唱腔。到清代中晚期,它主要学习当地流传甚广的祁剧剧目,以祁剧的弹腔、高腔、弋阳腔音乐为布袋戏的基本音乐,加以改造变化,杂以民间小调和花鼓戏曲牌,用布袋木偶演祁剧大戏,给人耳目清新、丰富多彩的新奇感觉,对研究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特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邵阳布袋戏虽然只是一个特定地区的民间戏剧形式,但它能在燕窝岭这个大山深处的贫穷山村里历经350年风雨而不灭,传承19代而不绝,原汁原味,根植民间,广为流传,充分说明了民间艺术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邵阳布袋戏的表演形式、传统曲目、唱腔音乐,多方面承载了劳动人民在自然、社会、历史变迁中的种种感悟,反映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和谐,完善自我的理想,其文化内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不但是中华民族祖先聪明才智的结晶,更是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力和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温馨提示:匿名发表不需要注册.
    姓 名: * E-mail: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A天南地北邵阳人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帮建网站  |  友情链接  |  网站盟联 | 免责声明

       电话:0731-4129945    QQ:768754732    邮箱:768754732@qq.com  湘ICP备15003355号-2    技术支持:长沙鼎誉网络